一、名牌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政府扶持名牌的立足点 , 不只是促使某个产品、某个企业成为名牌 , 而是期望它们成为经济增长的一个契合点 , 借助于“名牌效应”带动一方经济发展。
实践证明 , 以名牌产品为突破口可以提高更多产品的竞争能力 ,使更多资源转化为商品优势、经济优势 ;以名牌企业为龙头可以带动其上游企业、下游企业及平行企业共同发展 , 建立更多的优势产业、名牌产业。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实施名牌带动战略 , 能够集中力量对重点行业、重点骨干企业、重点产品加快技术改造 ,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 提高核心竞争力 , 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 , 并按市场经济的要求构筑区域经济圈 , 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 促进名牌企业多层次、全方位的联合协作 , 实现资源共享和生产要素优化配置 , 拉长产业链条 , 打 造产业集群。
从西方发达国家经验来看 , 产业发展的地域特征相当明显。美国的汽车城、日本的电子城、德国的西门子城 , 均以区域发展繁荣为基础。
在我国 ,“品牌立市”使温州的发展定位提升为国际轻工业城市。“红蜻蜓”、“康奈”和“奥康”等名牌使其号称“中国鞋都”, 也正是这些名优产品 , 从根本上改变了温州产品的质量形象 ,以名牌为纽带组建企业集团或实现资产整合 , 已成为温州经济快速增长的一个主要因素。是名牌带动了温州整个产业群体的升级。
二、名牌是发展特色经济的重要途径
地方名牌是立足于本地资源优势 , 形成特色经济的主导力量。特色经济要提高竞争力 , 就必须集中人力、财力、资源优势 , 把特色做大、做强、做活、做深 , 通过形成品牌优势 , 做成支柱产业 , 最终实现用若干特色产业带动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以具有一定品牌效应的 名牌企业为龙头 , 作为沟通生产者与市场的桥梁和纽带 , 可以较好地解决产、供、销三个环节存在的问题 , 减少市场风险。不仅有利于把分散的生产者联结成有机整体 , 提高他们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 而且有利于改变生产特色产品的散户和小企业在交易中所处的不利地 位。 处于龙头组织的名牌企业既可以根据国内外市场的容量来确定特色产品加工企业的规模 , 又可以根据特色产品加工企业的规模 , 来确定初级产品生产的规模。这种依据市场导向的生产安排有利于化解市场风险 , 解决在特色产业发展中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因此 ,培育龙头名牌是促进特色经济发展壮大的关键。
以云南这一闻名中外的“烟草王国”为例 , 是“金叶工程”这一优质云南卷烟品牌工程把资源优势变成商品优势。 2002年打造出的“红河”、“云烟”和“红塔山”三个中国名牌 , 使红河和昆明卷烟厂及玉溪红塔集团成为中国名牌企业 , 为这三家卷烟企业生产的名牌产品赢得了广阔的市场。其产品占全国七个中国名牌卷烟产品43% 的份额 , 为再创云南烟草辉煌 , 重创云南烟草龙头企业形象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名牌是塑造城市形象的必要保障
所在城市的良好形象是企业的无形资产 , 知名企业对所在城市的形象塑造也功不可没。企业是城市持续发展的经济基础 , 企业品牌是城市形象的视觉窗口 , 实施“名牌战略”是塑造城市新形象的必然手段。一个城市如果有创造名牌的传统 , 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 培育出一批知名企业和驰名商标 , 那么在每一个名牌企业和产品的背后 , 都会有丰富的企业文化作支撑。城市的名牌战略首先从企业开始实施 , 逐渐拓展到服务业和机关事业单位 ,从物质领域延伸到精神领域 , 真正实现名牌战略的全方位发展 , 为培育和塑造城市形象打下良好的基 础。
以品牌著称的青岛 , 在“2003年中国最有价值品牌”排行中再次成为赢家 , 以24个奖牌成为2003年中国名牌产品最多的城市 , 被预言为中国未来的硅谷。到过青岛的人一定会记住它的“红瓦绿树、碧海蓝天”, 到过青岛的人更会对它的五颗明珠一青岛啤酒、海尔、海信、澳柯玛、双星印象深刻。这五大集团气势恢宏的总部大楼已经成为青岛迤俪风光之外的经济景观。今天的青岛 , 不再只是旅游胜地的象征 , 人们对青岛的第一印象是中国名牌产品的集聚地 , 正是一系列著名商标 , 使青岛在中国的产业地位大为提升。品牌不仅是企业核心 竞争力的体现 , 也是城市综合竞争力的象征。